声誉风险管理新规下的:一、舆情大势:严峻挑战二、治本之道:主动防范三、治标之术:应对自如,正式声明、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 媒体防护矩阵、两种口径沟通、直接参评论(二)声誉风险高发的背景2、舆情大环境:媒体生态的急剧变化社交媒体的挑战,前瞻性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加强研究,防控源头,定期对声誉风险管理情况及潜在风险进行审视,提升声誉风险管理预见性。银行保险机构应以公司治理为着力点,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各业务条线、所有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覆盖各部门、岗位、人员和产品,覆盖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同时应防范第三方合作机构可能引发的对本机构不利的声誉风险。
充分考量其他内外部风险的相关性和传染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能出现“盲区”和“失控点”银行保险机构应强化公司治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职责分工,构建组织健全、职责清晰的声誉风险治理架构和相互衔接、有效联动的运行机制。第八条 其他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负责执行声誉风险防范和声誉事件处置中与本部门(机构)有关的各项决策,同时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声誉风险管理岗位,加强与声誉风险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筑牢声誉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1、建立或完善制度一般应当包括声誉风险排查制度、监测制度、培训制度、信息发布制度、报告制度、处置制度。
考核制度。2、声誉风险的排查第十六条 银行保险机构应定期开展声誉风险隐患排查,覆盖内部管理、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外部关系等方面,从源头减少声誉风险触发因素。3、全员培训与演练银行保险机构应定期开展声誉风险情景模拟和应急演练,检视机构应对各种不利事件特别是极端事件的反应能力和适当程度,并将声誉风险情景纳入本机构压力测试体系,在开展各类压力测试过程中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影响。1、全员责任意识提升全员的舆情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渗透到基层,改变“重业绩、轻声誉”的导向。建议将声誉管理纳入到考核问责,定期对声誉风险管理水平的结果进行考评,推动全员重视声誉资本和品牌资产。非职务行为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2、领导率先垂范第七条 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分别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督责任和管理责任,董事长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3、培育风险意识要重建业绩观反复抓抓反复,1、事前:防控风险—建立科学合理、及时高效的风险防范及应对处置机制防范机制、评估机制、监测机制2、事中:有效处置—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声誉事件分级机制、处理措施、报告机制3、事后:修复形象—及时修复机构受损声誉和社会形象内部问责、评估整改、形象修复核查引发声誉事件的基本事实、主客观原因,分析机构的责任范围,对引发声誉事件的产品设计缺陷、服务质量弊病、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进行整改。
根据情节轻重进行追责,并视情公开,展现真诚担当的社会形象,检视其他经营区域及业务、宣传策略等与声誉事件的关联性,防止声誉事件升级或出现次生风险对可能的补救措施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控制利益相关方损失程度和范围积极主动统一准备新闻口径。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