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保险课堂:未来不拼收益拼期限当前市场为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产品热销创造了良好环境,不断破净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低迷的基金,都成了储蓄型保险产品最好的“促销广告”,保险产品的刚兑属性、长期属性得以进一步凸显。在增额终身寿热销的同时,很多保险公司高层已经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长周期视角下,市场利率继续下滑是大势所趋,即便是IRR3.5%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未来都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沉重的利差损风险……一致的看法是,当下“依靠相对较高收益维持业务增长”的趋势不可持续,产品转型势在必行,只是习惯了拼收益的保险负债端,一旦不再拼收益,还能拼些什么?在产品端,保险产品是唯一能提供终身现金流的金融产品;在资产端,丰富的长期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也是保险行业区别于其他金融行业的优势所在。
从“拼期限”的角度出发,未来,“低保底+高浮动”的年金保险或成保险业的必杀技。“长期性”是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公司的优势所在然而,消费者却似乎并不领情。根据央行公布数据,2023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2022全年,住户存款同比增加17.84万亿元,而2020、2021年分别为11.3万亿元、9.9万亿元。养老金融,恐怕是2022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最具希望和想象力的词汇。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各类金融机构争相入局,唯恐缺席万亿大市场。如何引导消费者将单一、短期的存款转化为多元、长期的养老金融产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让消费者愿意“挪储”?需要金融机构各显神通。银行存款更安全、银行理财更灵活、公募基金预期收益更可观……保险业应该如何才能在其中争得一片天地呢?秘笈或在期限。
期限长不是缺点,反而是武器,可持续至终身的年金保险,更接近养老的本质。消费者风险偏好下降,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提高,拼收益思维需要转变拼收益,是储蓄类保险中暗藏的思维“惯性”。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增额终身寿险,便是依靠标榜“接近3.5%的保证年化复利”而赢得了消费者的欢心;个人养老金的主力保险产品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2022年惨烈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也仍然纷纷给出了4%-5.7%的年化结算利率。简单拼收益的行为已经引发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银保监会曾多次发布消费者提示,并在《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与银行储蓄、银行理财、基金、国债等进行收益简单比较”;关于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银保监会也发布通报,直指“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并其中存在的一类问题便是“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与经营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这种拼收益的思维,是时候转变了。
一方面,消费者开始变了,其风险偏好显著下降,逐渐从要收益转变为要安全,“保本”将成为“香饽饽”。炒房稳赚不赔的预期已经被打破,商品房销售额创六年新低。股市上证、深证、创业板指跌年内跌幅均超15%,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高预期回报的公募基金遭遇大规模回撤。据统计,超6成的公募基金2022年的回报为负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更是超9成为负收益。就连常被视为“比保险更灵活、更安全”的银行理财产品,在净值化转型和“股债双杀”的市场下,也让很多消费者大跌眼镜。数据显示,2022年,有近1/4的银行理财产品回报为负,平均收益率也仅2.09%。3月、11月的两次“破净潮”导致大规模赎回,数据显示,2022年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存续规模同比分别下降49.26%和82.99%。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