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从“稳健”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国内外环境变化:当前中国面临国内外重大环境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大,同时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这为中国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
预期管理: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是加强预期管理的重要体现。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有助于市场形成稳定预期,优化决策,从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
经济形势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增强逆周期调节效果,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流动性支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扩大内需,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今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表现在:
流动性释放:中国人民银行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融资成本下降: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
结构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显著。
利率下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三次下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进入“3”时代,居民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政策工具创新:人民银行创新推出国债买卖操作、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实现方式可能包括:
政策力度加大:预计政策力度将更大,推动融资成本下行,增加财政支出。
政策及时出手:政策将及时出手,适度超前,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
政策协同发力: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将在居民消费、投资、进出口、房地产等领域带来积极效果。
如何理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政策工具箱充实: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可能提高赤字和专项债规模,发行超长期国债,以更大力度扩大总需求,稳定房地产。
政策落地节奏加快:财政政策落地生效的节奏可能会更快,如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可能会更快落地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