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规划:从觉醒到行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规划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4》显示,已有约六成的受访者进行了养老规划,这表明人们的养老规划意识正在逐渐觉醒。然而,仍有部分人因缺乏渠道了解养老规划、缺乏相关知识或太忙而未进行规划。即便如此,他们也普遍认为子女无法在长寿时代负责自己的养老生活。
在养老规划的具体实践中,提前规划已成为受访者的普遍共识。
调研发现,已实施养老规划的受访人群认为开始规划的最佳年龄是37岁,设定的退休前储蓄目标金额为266万元。而尚处于无养老规划阶段的受访者则认为40岁是最佳规划年龄,设定的储蓄目标金额为202万元。2024年,全部受访者的平均每月养老储备金额达到193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2元。其中,已实施养老规划的人群平均每月养老储备金额达到270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1元。不同年龄段的养老储备情况也有所不同,“Z世代”每月养老储备金额为1662元,比2023年增加227元;“中生代”每月养老储备金额为2354元,比去年增加319元。
在实际案例中,A先生和K先生的养老规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A先生通过设立意定监护协议,提前安排了未来的生活、医疗、财产和法律事务,确保了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K先生和N女士则通过投保年金保险并对接养老保险金信托,锁定了未来养老所需的稳定现金流,并享受到了养老社区的优先入住权和专业护理服务,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同时,从2030年起,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将从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这一政策的实施,意味着人们需要更早地开始养老规划,以应对延迟退休带来的变化。
在养老规划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青年人因不良生活方式和强大工作压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重疾风险上升,家庭和工作压力叠加;老年人则处于重疾高发期,需要充足健康保障。此外,我国人口规模下降,少子老龄化现象严重,社会养老压力加大,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这也促使人们从“养儿防老”向“自立防老”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老年人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携程发布的《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显示,50岁以上人群已成为高频次旅行用户,65%的受访老人平均每年出行3次以上。《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也显示,45岁以上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这表明,提前规划养老,不仅可以保障晚年生活的经济需求,还能提升生活品质,实现“提前退休”的目标。
总之,养老规划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人们提前行动,合理规划。通过设立意定监护协议、投保年金保险、对接养老保险金信托等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确保晚年生活的质量。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和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加,人们更应重视养老规划,提前做好准备,以实现“自立防老”的目标。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万一网-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